為大運會青年志愿者“畫像” | 志愿觀察
來源:中國青年志愿者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志愿服務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和時代風尚,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志愿者的隊伍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純凈的志愿服務價值與多彩多義的志愿服務實踐之間的張力和矛盾也逐步顯現(xiàn)?!爸袊嗄曛驹刚摺蔽⑿殴娞栭_設“志愿觀察”專欄,以期多角度、多層次地解讀志愿服務現(xiàn)象,剖析志愿服務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傳遞好經(jīng)驗、好做法,與志愿者朋友們一起見證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發(fā)展的點滴。
“志愿觀察”專欄常年征稿,歡迎廣大志愿者朋友們踴躍投稿(投稿郵箱:zgqnzyz@126.com),分享對志愿服務現(xiàn)象、案例的思考和看法。我們期待更多的志愿者朋友們一同關注參與。
本期我們推送的是文章《為大運會青年志愿者“畫像”》。
大運村是運動員居住生活的區(qū)域,這里有醫(yī)院、食堂、文化活動中心、商業(yè)中心等,工作業(yè)務口有33個,涵蓋了方方面面。它是一個場館,更是一個國際青年交流社區(qū)。
由于場館的獨特性,大運村志愿者工作也有鮮明的特點。如果說開幕式志愿服務是烈火烹油、鮮花繁茂的話,那么大運村志愿者工作就是小火慢燉、滋味豐富。
大運村共有1175名志愿者,崗位類別多達40個,上崗周期很長,志愿者最多工作長達62天,服務客群有媒體記者、運動員、工作人員、FISU(國際大體聯(lián))官員等,業(yè)務領域廣。
以隨員崗位為例,志愿者的職責是配合做好代表團集結(jié)、組織、協(xié)調(diào)及引導工作,包括歡迎儀式、開幕式、訓練、賽事等,志愿者要掌握代表團注冊流程、集結(jié)安排,還有場館位置、管理要求以及大運村交通環(huán)線、村外交通接駁等等。這些工作和很多不同業(yè)務口有交叉,綜合性要求高,志愿者需要獨立面對很多突發(fā)情況。
我在大運村工作了大約半年時間,對在那里的青年志愿者群體有幾點感受:
第一,他們熱情友善,對傳統(tǒng)文化自信。我們在大運村收到很多感謝信,來源、對象各有不同。著急返崗的工作人員被困在暴雨中,有志愿者把自己的傘遞給他,自己一直等到雨停才離開。有代表團成員夸贊志愿者為成都之行提供了細致的幫助,醫(yī)療中心志愿者熱情幫助和寬慰受傷運動員等,總之我們收到了很多對志愿者的感謝和贊美。
志愿者表現(xiàn)出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大運村的文化教育助理志愿者要協(xié)助各國代表團成員體驗蜀繡、皮影戲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工作非常辛苦,從早到晚只要有運動員來體驗,他們就熱情介紹、協(xié)助。很多志愿者覺得,把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不同國家、地區(qū)的青年,自己感到非常驕傲。
第二,他們的自我意識突出,但也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大運村志愿者會主動向我們表達“我有什么特長”“我可以做什么樣的工作”;也有志愿者主動爭取參與大運村學術交流會議的機會,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會努力去爭取。同時,也有強烈的集體意識。這讓我很感動。大運村承擔了開幕式代表團組織的工作,報名參與相關組織工作的志愿者有機會進入開幕式現(xiàn)場。大運村每一位志愿者都對開幕式非常向往,但為了做好大運村的運轉(zhuǎn)保障工作,很多志愿者主動提出自己當天在崗服務,讓其他同學去,甚至幫忙承擔了更多工作。他們關心個人在集體中的定位、個人和集體的融合,愿意放棄個人的一些利益去滿足集體更高的利益,關心“我要為集體帶來什么”。
第三,他們踏實奮進,發(fā)展訴求強烈。我們到四川外國語大學招募小語種志愿者時強調(diào),隨員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問同學們怕不怕被曬黑、能不能接受早起熬夜等等。很多同學說,不僅不是問題,反而希望有充實的工作。在實際服務中,許多志愿者也都愿意再多做一些、多承擔一些,他們非常珍惜大運會這樣的國際賽會帶給他們的歷練和開拓視野的機會。在青年對外交往過程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主動、自信,他們很樂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很多人在大運會結(jié)束后依然保持著聯(lián)系,延續(xù)了友誼。
第四,他們擁有較高的自我期待。這一批青年人不僅能在工作中獨立承擔業(yè)務,遇到問題時自己也會主動想辦法解決。SIC(賽事信息中心)是大量競賽信息匯集的窗口,運動員的競賽信息都會在這里查詢、核對。一名競賽服務志愿者接待了一位面帶慍色的代表團成員,他向志愿者抱怨,本團的運動員沒有領到參賽號碼布,志愿者沒來得及解釋他就轉(zhuǎn)身離開了。志愿者很委屈,但立刻聯(lián)系了競賽項目負責人溝通代表團遇到的問題,確認了運動員能夠拿到號碼布的時間與方式,又幾經(jīng)周折聯(lián)系到代表團成員,逐一回復。從很多類似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志愿者自信且期待自己可以獨立處理遇到的問題。
最后一點是,志愿者有非常強烈的情感認同。志愿者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大運村所見所聞,他們對自己作為大運會志愿者的身份有很強的認同感。每個志愿者有一枚“小青椒”徽章,徽章交換是大運村內(nèi)一個社交潮流,年輕人會經(jīng)常交換別的徽章作紀念,但是“小青椒”徽章他們從來不拿出來交換,我認為這是他們對志愿者身份的一種珍視。
大運會之后,我看到了更多青年的變化和可能。
大運會是很好的思政課堂。志愿者在服務大運會過程中感受到了國之強大,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更生動地感受到城市發(fā)展和自己的鏈接,通過大運會的平臺,更多青年逐漸走向世界舞臺,自信從容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交流。
從志愿服務的角度,大運會對整個城市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大運會籌辦以來,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體系逐漸完善,我們成立了專門機構(gòu),指導全市的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我們還搭建了線上志愿服務工作平臺,注冊量和關注度成倍增長。友善公益的氛圍日益濃厚,從2018年平臺搭建以來,注冊志愿者已經(jīng)達到148萬,城市志愿服務項目持續(xù)開展了12萬個,注冊志愿者服務時長也達到了475萬小時。
透過大運會,我們也發(fā)現(xiàn),青年在社區(qū)治理和城市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了。從2019年到現(xiàn)在,成都市陸續(xù)一共有52個賽展會都有青年參與服務,而大運會的志愿者也逐漸成為成都志愿服務骨干力量,像不久前在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有400多名青年參與服務,這里面有相當部分也是曾經(jīng)參與過大運會的志愿者;成都馬拉松有6000多名志愿者,有不少小組長就是大運會的志愿者,有大運村的志愿者還給我發(fā)微信說“我又報名啦”,青年對這個城市的貢獻度越來越大了。
共青團成都市委干部、成都大運會大運村人力資源(志愿者業(yè)務口副經(jīng)理) 陳斗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3年11月13日04版
編輯:燕國利(內(nèi)蒙古大學)
校對:楊立潔(天津傳媒學院)
責編:陳龔澤祖
校審:蓋奕潔
投稿:zgqnzyz@126.com